当前位置: 首页>参政议政

关于加快我市绿色发展,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东样本的提案

来源:农工党韶关市委员会发表日期:2021-09-12 16:54:00

  20197月,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发布《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其中,“一区”即北部生态发展区,是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韶关作为生态发展区,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与挑战

  重工业是韶关的传统优势产业,经济发展需要从过去的资源消耗型向环境友好型加快转变。当前面临如下问题:作为重要生态功能区,工业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产业准入门槛较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林产业发展也受到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等生态用地的制约。如何破局,在新的赛道上加速,在高水平保护的前提下实现绿色发展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二、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韶关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生态经济新标杆。主要建议如下:

  (一)以南岭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依托优质山水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业。一是深入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导入先进理念、人才、信息等要素,全面提升龙头景区建设和运营管理水平,把世界级的旅游资源打造成世界级的景区。二是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依托广东南岭干部学院,立足韶关丰富的红色资源,融合生态资源、人文资源,打造红色教育基地。以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粤北段为契机,推进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丰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内涵,打响红色韶关品牌。将生态建设、文物资源活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积极探索“旅游合作社+农户”“景区带村”等旅游扶贫新模式,形成乡村与红色旅游共生共融、共建共享、共抓共管的格局,

  (二)给传统制造业“赋智”“赋能”,推动制造业升级。推进技术改造、质量和品牌建设,加快钢铁、有色、能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抢抓“新基建”提速机遇,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等符合韶关实际的新兴支柱产业。在加快华韶数据谷等项目基础上,继续引进一批大数据产业项目。谋划培育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发展植入更多绿色GDP

  (三)擦亮韶关优质农产品“金字招牌”。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引领,大力推进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做优做强兰花、水稻、蔬菜、水果、茶叶、水产、中药材等优势主导产业,着力打造若干千亿产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积极对接“双区”大市场,主动参与“双区”的“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花瓶子”系列培育工程,搞试点、建基地、成规模,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让韶关特色优质农产品风行“双区”、走向全国。 

  (四)打造粤北康养医疗高地。推进医疗健康产业链快速发展,着重建设健康产业、医养产业、成果转化、技术集成示范和人才培养培训等为重点,为生态康养提供强有力的医疗平台、人才、技术支撑,构建起生物医药、医疗服务、健康养老、健康管理、健康旅游、健康运动、健康农业(食品)等大健康全产业链,使之形成韶关绿色健康城的新名片。支持龙头企业开发生物制剂、国产仿制药等抗肿瘤、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药物及康养产品研发、产业等,加快推广萱嘉医品健康、利民制药、青云山药业、宏旭中药饮片、东阳光生物科技增值增产增效。提高我市铁皮石斛、使君子、金银花等十余种中药材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打造道地药材品牌,推进石铁皮石斛药食同源物质管理试点工作和发展县域第三产业融合南药产业,发掘传承瑶医瑶药在康养医疗高地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动“1331”三甲医院集群发展战略,持续推进粤北人民医院高水平医院建设,打造粤北医疗高地为康养健康人群服务。 

  (五)创新粤北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动基地+龙头企业+产业大户+农户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林花、林果、林菌和林药业,积极推行林-药、林-菌等林下种植模式,利用林下空间推行林-畜、林-禽、林-蜂等立体养殖,建设一批高标准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培育知名品牌。搭建科研院所、企业、农户合作平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