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参政议政

融合绿色健康 全力推进我市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农工党韶关市委员会发表日期:2021-03-18 15:48:00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一直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年来,《中医药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新发展的意见》等文件陆续出台,更是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发挥中医药在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健康中国的作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让中医药成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中医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2020217日,全国范围内,中医药参与救治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共计60107例,占比高达85.20%,中医药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的进展和成效屡次受到认可。

我省是中医药强省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出要求全省各地区各部门以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为契机,在服务模式、产业发展、质量监管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创新,共同推动广东省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韶关市中医药事业基础深厚,翁源、乐昌还是“全国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加快我市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此,农工党韶关市委围绕“推动我市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展专题调研,形成此报告。

一、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

(一)中药种植情况:据农业农村部门统计,2019年全市中药种植面积5.90万亩,同比增加1.48万亩。全市共有中药相关种植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超过100家,其中市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市级示范社7家、省级示范社2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8家;注册品牌数量、有效期内“三品”认证数量近10个;共有30亩以上种植基地149个、面积5.17万亩,占全市种植面积87.6%,其中300亩以上的种植基地47个,1000亩以上的种植基地12个。主要有吴茱萸(1.54万亩)、牛大力(0.73万亩)、草珊瑚(0.68万亩)等20多个品种。

(二)中医药企业情况:我市中药制药企业有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广东青云山药业有限公司、韶关市宏旭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等,2019年总营业额约为5.41亿元。主要产品有参芪扶正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二维三七桂利嗪胶囊、十味溪黄草颗粒、和胃止痛胶囊等,涵盖大容量注射剂、小容量注射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等剂型。

(三)中医药服务情况:全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5家,乡镇卫生院92个,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占本地区本类机构总数的100%,运用中药饮片等6种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全市共有村卫生室1205家,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村卫生室726家,占比60.25%,能够开展4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村卫生室662家,占比54.94%2020年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量占比为25.15%。全市有县级中医院6家,全部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5家县级中医院(翁源、南雄、始兴、乳源、新丰)正在进行医院升级建设,年底基础建设已完工,部分准备搬迁、部分正在医疗装修。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增加专科设备、提高医疗技术和诊疗水平等,发挥重点专科的引领作用,逐步形成中医特色突出、医疗和学术水平较高的良好氛围。目前,各县级中医医院共成功创建9个省级中医特色专科,16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正在创建省级中医重点(特色)专科11个。

    二、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必要性

(一)发展中医药产业意义深远。一是有利于筑牢粤北生态屏障。省委李希书记到韶关调研要求韶关要“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的韶关样板,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是韶关必须持之以恒抓好的重点工作。韶关发展中医药产业,开展中药种植,是对筑牢粤北生态屏障这一指示精神的深刻领会,不仅能优化韶关的生态环境,还能防止水土流失,加大土壤植被覆盖率,改善韶关石漠化环境,并进行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调整,有助于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是一项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阳光项目,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二是有利于发展地方经济。中药材产业已开始走向合理良性发展的新时代,随着国家政策的落实、城乡一体化、改革开放的深化、人民环保观念的日益增强,中医药正大步发展向前。中药材市场、制药等呈大幅度上升态势,资源和需求量决定了种植效益,科学做强做大中药材产业必然会带动当地的社会、经济效益。通过中药种植、中药制药、中医药康养旅游等多种模式,实现产业链的延伸扩展,辐射带动乡镇及周边区域医药产业的振兴发展,打造韶关市的特色产业甚至是支柱产业,从而达到振兴地方经济的目的,结合我市多项优势,助力韶关全面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中医药产业优势显著。1.韶关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韶关位于广东省北部,地处五岭山脉南麓,北江中上游地区,内联珠三角,外接湘赣,是中国南方的交通要冲、广东的北大门、内地连接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韶关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总面积18218.06平方千米。一是气候条件优越。光、热、雨资源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499.7小时,年平均气温19.6摄氏度,年均降雨量1522毫米,无霜期300天,光热主要集中于6月至9月份,降雨量集中于48月份,雨热同季更有利于中药的生长发育。二森林覆盖率广,有利于发展林下经济。全市主要植被类型有天然阔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面积31000公顷,多为天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是全市的主要水源林资源。丰富的林木资源可以发展诸多适宜林下种植的药材如阳春砂、巴戟天、吴茱萸等。

2.韶关有着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粤北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的“天然药库”而闻名中药行业,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的植物药255种,占药典数量的46.36%。分别隶属103205属,是粤北植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菊科、蔷薇科、蝶形花科和唇形花科为主。本地目前人工种植中药材品种主要有吴茱萸、溪黄草、五指毛桃20多种。

3.发展中医药产业氛围浓厚。一是组织展了多次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医养生操推广活动、大型义诊活动和新《中医药法》科普宣传活动,韶关市中医院正在建设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通过健康咨询、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展览展示、中医药健康服务体验、中医药文化产品展示等方式,推广中医药的理念、知识、方法和产品,提升群众对中医药的认知,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人才培育。通过在职培训、学历教育、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层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名老中医师承带教等方式,全面加强我市中医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韶关学院医学院每年培养中医骨伤科和中医内科学生近200人,为我市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大量输送中医药服务人才,夯实基层中医卫生服务队伍。

三、发展中医药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中医药材产业发展不足。一是种植规模小,地道药材品牌尚未建立。我市中药种植面积虽然有了恢复性增长,但产业发展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种植规模只有5.90万亩,在全省占比不足2%二是经营主体不强,发展模式尚未成熟。目前全市中药经营主体仍以中小企业和药农为主,规模偏小,科技、人才、资金皆有所短,综合实力不强,缺乏龙头企业,“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虽已初步形成,但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带动能力较差,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

(二)中医医院发展存在瓶颈。一是市医保政策对中医药扶持政策体现不够,在医保政策上没有充分鼓励使用中医药服务,中医药服务的补偿政策较少,中医药服务的补偿水平较低,医保分值付费的病种预付单价不合理,预支付金额与实际发生额差额较大。二是人才结构不合理,中医医院高学历、高职称人员严重匮乏,基层中医药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依然欠缺。三是信息化建设滞后,大部分县级中医医院还没有信息化系统。

(三)医养结合工作不够深入。地方各部门配合意识不强,对中医药产业与健康、旅游产业融合的认知程度不足、积极性不高、支持力度不够,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发展缓慢,其相关文旅产品开发深度不足。

    四、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借鉴安徽省亳州市中医药发展的成功经验,为推动韶关市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支持引导,推动产业发展。一是制定完善的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按照“打造优质南药种植基地,发展本地中医药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中医药市场,开辟中医药康养结合”的思路,组织力量,多方联动、主动邀请国家、省专家来韶考察,对韶关道地药材培育进一步做深入调研、论证、协商探讨,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科学规划我市中医药发展中长期规划。二是积极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在税收、土地供应、奖励扶持等方面,给予企业实实在在的支持,建议市、县(市、区)政府设立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给予企业在重要项目融资、重大项目技改、高新科研技术转化等方面给予一次性补贴。三是成立促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专业机构。可参考亳州市药业发展促进局以及中药产业行业协会,成立我市中医药发展相关机构,全面落实发展规划,积极指导中医药产业高速高质量发展;成立适应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商协会组织,服务中医药行业发展。

(二)加快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充分挖掘利用中医药资源,做好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发展。推动中药材种植加工、中医药研究开发。一是打造南药种植基地。将打造南药种植基地和中医药产业基地建设列入政府发展规划日程,可以在融资、建设用地方面给予中医药种植企业一定的政策倾斜,帮助企业落地。以南雄市、仁化县、乳源县、翁源县作为试点,邀请优秀的企业及专家团队协助,制定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及育苗工作实施方案紧扣药材的道地性,建设种植资源库,严格按照GAP标准,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科学规范化种植,建立育苗基地、中药饮片加工企业,拓展与药品生产企业的长期购销关系,订立长期+市场化的产销关系。力争打造石斛、灵芝、银杏、九节茶等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中药材生产规范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二是加强品牌建设。以完善的第一种植产业南药种植基地为依托,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推进中药材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规划建设集药材交易、仓储、物流、加工、制药为一体的中医药产业工业园区。利用中药材资源优势和“广东北大门”的地理优势,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同时对本地企业的予以专业引导,鼓励、支持、指导本地企业申报“三品”认证和发展“三品”认证产品的生产,加强我市道地药材的品牌建设和宣传推介,延长产业链条和提高产品附加值,打响韶关道地药材的品牌效应。三是产业纵横延伸发展。紧贴市场需求,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引导支持中药研发机构与生产、制造和流通、中药材和中成药、保健食品企业之间进行上下游整合,构建完整的中医药产业链。

(三)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水平。一是成立市级中医治未病服务质量控制管理中心,强化中医医疗机构的治未病服务能力,提升中医药科研机构能力和水平,推进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常见病、多发病等的科学研究;持续打造我市中医名科,组建中医重点专科技术协作组,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二是推进医养结合工作,抓好中医药产业和健康产业融合。加快推进我市核工业四一九医院、粤北二院、市第一人民医院、曲江区中医院医养结合项目建设;结合打造南药种植基地工作,构建具有科普观光、生态度假、休闲养生体验、培训展示等功能的生态养生旅游带,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创建一批高质量养生旅游基地,促使中医药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文化。依托广东丰富的药膳文化,积极推进药膳等保健食品产业发展。以提高居民生命健康为根本,特别针对老年人、慢性病人群的保健食品、用品、器具等,鼓励企业加大研发生产力度,逐步形成一批以养生保健产品为主的龙头企业。

    (四)建立健全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一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终身教育体系。二是继续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加强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推进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三是优先发展基层中医药人才,加强以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养为主的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批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鼓励高水平中医专家在基层中医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名医工作室。四是加强对中医药高端人才和团队的培养与引进,稳步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的视频推广教学,提升服务能力。五是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吸引、稳定中医药人才的保障和长效激励机制。